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4:16:11
由于基础设施需求是由实体经济派生出来的,在实体经济没有更大投资需求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也是不足的。
提高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大病保险。仅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清算服务的境外机构原则上无需在境内设立清算机构。
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二要优先发展具有扶贫济困功能的慈善组织。二要健全社保体系,让群众敢消费。进入专题: 消费 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可通过公益创投等方式,为初创期慈善组织提供支持。
引导慈善组织依法依规募捐,严格规范使用捐赠款物,及时公开项目运作、款物募集及使用等情况。要完善管理,防范风险,维护持卡人合法权益,使开放的金融市场便利和惠及消费者。我认为这也应该是我们看待中国未来转型和发展的基本概念框架。
当大多数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这些问题而不能增长的时候,东亚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显示,它们的增长战略和政策往往会做出很大的调整并且会推进制度改革,目的未必是直接去化解这些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改革来诱导出更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一旦这些经济活动得到鼓励,新的增长现象就会发生,从而使得原来的债务可以变成资产,原来的产能过剩部分地得到了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看到这些经济体相对其他的经济体,比如拉美和南亚,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经济发展过程,一定是因为它们总能灵活地实现政策和体制的调整,总能鼓励和支持更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出现,这就是经济的韧性。 我觉得在今天上午演讲与随后讨论中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大家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方向上没有分歧,可以把这个作为一个前提来讨论后面的问题。持这种看法学者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面,特别是过去五六年来出现的增长降速现象,伴随经济降速,还有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过多及某些地方出现鬼城等等问题。
假如没能够鼓励出更新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产出增长还主要依赖那些背负债务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话,我想这个经济是不可能持续发展这么长时间的。当然,也不可忘记,地方政府始终希望帮助地方企业去连接全球生产链也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重要表现,像浙江、广东就做得非常出色,它们把地方企业成功地连接到了全球生产链中去了,这也是今天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
这是中国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往往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在地方形成与扩张的原因。回顾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20年,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有些问题出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这显然是一个超越了市场和政府对立的两分法的思想了。这些问题都存在,但不可否认,这些问题也都不是第一次存在。
韩国和中国台湾,从低收入的阶段成功地跨入高收入的阶段,也走了40年。观察中国和东亚经济的发展现象时,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这些经济可以持续发展这么久的时间?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走过了35年,实现了9.7%的年均增长率。超越把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看成是一个可以良性互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找到东亚经济在发展的前40年和中国经济过去30年里值得总结的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面对这个局面,推进政策的变革和体制的改革,鼓励更多更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和经济部门的发展,很快就成为了共识,这该是我们的经济依然保持着韧性的证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担心我们有没有需求以及需求无法创造出来是没有太大必要的,因为在人均GDP还比较低时,消费结构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升级的空间,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也会不断创造投资机会。有了这个韧性,新兴的经济活动在每一次中国经济遇到挑战的时候大概都可以通过政策和体制的适应性改革来激发出来。
一个有韧性的经济发展就是熊彼特意义上的一个用创造去毁坏的动态过程。能做到这一切的经济体数量不多,东亚经济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历都应算是成功的案例。
他说,如果东亚发展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这个秘诀就是决策者在用持续不断的政策改革和一个有弹性的体制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不同要求。我觉得这是互动关系非常重要的体现。经济发展,特别是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经济发展,其实是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中会经历反反复复的经济起降,会经历外部冲击和震荡,所以一个经济体要成功地实现从低收入向高收入阶段的发展,一定是要能成功地应对和处理这些挑战,化解这些风险,也要去不断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结构性问题。这种互动性的关系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经济学家可以对之做很好的研究。大家对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在未来是否能延续,显然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不是所有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这样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机制。
(本文为张军在 《中国的奇迹》新一版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的未来发展与深化改革对话发言) 进入 张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每次面临的冲击和危机都不会被浪费。
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上,悲观者居多2008年前后,由于经济超常增长,出现了很多过度投资的领域,说它们是浪费,说一些产能是过剩的,这都没有错,是对的,这些是上一轮增长扩张的结果。
(本文为张军在 《中国的奇迹》新一版出版座谈会暨中国的未来发展与深化改革对话发言) 进入 张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林毅夫他们这本《中国的奇迹》正好也回顾与总结了中国在改革头20年的重要经验。
当大多数经济的增长受制于这些问题而不能增长的时候,东亚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验显示,它们的增长战略和政策往往会做出很大的调整并且会推进制度改革,目的未必是直接去化解这些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制度的改革来诱导出更新的和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一旦这些经济活动得到鼓励,新的增长现象就会发生,从而使得原来的债务可以变成资产,原来的产能过剩部分地得到了利用。还回到前面我提到的那些经济超常增长的问题吧。能做到这一切的经济体数量不多,东亚经济和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经历都应算是成功的案例。这本书里面谈到的农业的改革以及整个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崛起,都是增量改革的结果,为我们在80年代实现平均接近10%的年均增长率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如果指望处理好这些累赘之后才能实现未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的话,基本上没有太大希望。这需要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而不是对立割裂才有可能。
基础设施的改进实际上为私人的投资行为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稳定了私人投资的回报。但我仍然相信,东亚经济在过去50年特别是前30年所经历的制度转型与结构变化的阶段是我们研判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理想参照。
为什么我们能保持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为什么亚洲四小龙,特别是中国台湾和韩国,能完成从低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如果这样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话,我们一定会猜测,或许这些成功的经济体里面一定有一些能越过这些问题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动力存在。大家对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在未来是否能延续,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回顾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过去20年,也多次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有些问题出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这样就可以不断克服经济面临的新约束。没有任何一次的改革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克服各种各样的约束。这一点往往在我们讨论成功的经济发展案例时总被忽视掉。
我觉得这是互动关系非常重要的体现。超越把政府和市场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把政府和市场看成是一个可以良性互动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找到东亚经济在发展的前40年和中国经济过去30年里值得总结的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每次面临的冲击和危机都不会被浪费。我前面所说的经济的韧性大概就是这样的。
持这种看法学者来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一面,特别是过去五六年来出现的增长降速现象,伴随经济降速,还有债务、产能过剩、房地产投资过多及某些地方出现鬼城等等问题。但是我个人觉得,东亚经济体做到了,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总体上也是做到了的。
发表评论
留言: